AI無中生有攏系假?
習慣把AI作為輔助協作者,不論資料蒐集、企劃案、論文寫作等,AI能在短時間內找出資料,生成大量內容,節省創作者許多時間,但看似便利的背後,卻有巨大風險:就是喪失對資訊的獨立判斷與驗證的能力。
特別是AI生成的內容,看起來有憑有據,甚至引經據典,但極有可能包含著事實錯誤、過時資訊、甚至是偏見。對內容創作者來講,只要一個微小錯誤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,甚至往後連你所有產出內容的正確性都會被質疑。
為什麼要驗證AI生成的內容
AI就是LLM,一個大量數據進行模式識別與預測的複雜演算法。它的智慧來自於訓練資料,但所餵養的資料,其本身就有可能存在各種問題。
1. AI的無中生有
幻覺(Hallucination)是AI生成模型中,最常見、最難預防的現象,當你的AI模型缺乏足夠特定資訊,或被要求的回答超出它知識範圍時,極有可能憑空捏造出很像真的、但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資訊。包括虛構的人物姓名、不存在的數據、不存在的文獻,捏造虛假事件。對於要求數據正確的企劃案,錯誤數據會造成決策失誤;對論文而言,憑空捏造的文獻資料導致內容失真;甚至像是書籍,錯誤與虛構內容,讓出版社與讀者對你的專業性產生質疑。
2.資料偏見與歧視
任何一個AI訓練資料都是來自於現實的餵養,但現實世界的資訊經常不是政治正確與公允性,反而充滿許多偏見與歧視,例如性別、種族、文化或地理偏見。當AI學習這些資料後,即有可能無意識地複製與放大這些偏見。例如:AI在描述某項專業時,傾向於使用男性代名詞,或分析某地區經濟狀況時,給出刻板印象的結論。假設你直接把這些內容使用在你的文章中,不僅可能有傳播錯誤價值觀,甚至無意中冒犯你的讀者或目標受眾。
3.資訊過時不準確
多數公開可用的AI模型,它的知識庫都有一個截止日期,代表對最新的事件、或最新研究成果、最新數據,AI極有可能不懂或沒概念。假設你需要寫一份關於2025年xx最新市場趨勢的宣傳企劃,但所用的AI模型資料只訓練到2023年,那麼它提供的所有資訊都有可能是過時且無用。直接使用AI產出的內容,不僅讓你的企劃案顯得不專業,更有可能判斷錯誤而喪失商機。
4.缺乏語境與深度理解
AI擅長生成流暢的文字,但它無法如人類可以理解內容的語意、語句結構的複雜性或是隱藏含意的差別。它生成的內容就是對現有資訊的排列組合,缺乏深刻的洞察、獨特的觀點或連貫的邏輯。即使用深度解析產出的內容,也無法確定內容真實性,因此,若像書籍或論文撰寫而言,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。好的論文需要嚴謹論證與原創性的觀點,而書籍需要作者對主題的深刻理解與獨特見解。如果都靠AI而不驗證,你的作品缺乏深度,專業與信賴感。
建立AI內容驗證思考方向
如果你理解了驗證的重要性,就更需要建立系統性檢核,確保你生成的每份內容都經得起考驗。
質疑每個關鍵主張:
閱讀AI生成內容時,絕不是最終定稿,你只能將它當作大綱或提案,並問自己:這份內容核心主張是什麼?它提出的論點有無說服力?這些論點是否符合你的常識與專業判斷?
尋找語法以外的不自然:
AI生成的內容語法通常非常正確,但有時會顯得不自然。例如:在某些地方過於囉嗦,或使用不合適詞彙,或常用特定的語句語法,而這些看來不自然的感覺,通常是AI缺乏真正理解的訊號。
追溯來源:
如果你要求AI在生成內容時一併提供了參考來源,請務必要點擊這些連結,確認它們是否真實存在。如果沒有,表示它很有可能造假。如果連結正確,必須點擊驗證來源的可靠性。
將草稿變成事實
針對產出文件裡的內容作驗證,這是工作的核心,需要對每一個關鍵細節進行嚴格查核。
1.驗證數據與統計:只要有「百分比」、「數字」、「成長率」的數據,請必須獨立驗證。
方法:使用Google Scholar、Statista、Pew
Research Center等權威學術或數據庫進行交叉比對。對於特定產業數據,可以尋找產業協會報告或政府統計數據。如果AI提到「根據某某研究報告」,請務必找到該報告原文並確認數據的準確性。
2.查核人名、地名與事件:任何關於人、地點或歷史事件的資訊,都可能存在錯誤。
方法:使用多個可靠來源進行交叉驗證。例如,你可以分別在維基百科、新聞報導、學術文章中搜尋相關資訊,確保不同來源的描述是一致的。如果資料出現衝突,需要更進一步尋找更權威的資料來進行判斷。
3.考證文獻與引文:論文寫作的關鍵在於嚴謹的引文。
方法:如果AI提供了文獻引文,請務必在Google Scholar、JSTOR或期刊數據庫中搜尋該篇文獻的原文。確認作者、年份、期刊名稱和文章標題都完全匹配且存在。同時檢查引文中的內容是否確實來自於該篇文獻,避免AI「幻覺」給出不存在的引文或錯誤的引用內容。
4.判斷來源的可信度:不是所有網頁都是可靠來源。
方法:學習判斷資訊來源的可信度。學術期刊、政府官網、知名新聞機構(如BBC, Reuters, The Wall Street Journal)通常被認為是可靠的。而個人部落格、社群媒體貼文或匿名論壇則需謹慎或不引用。
綜合判斷與人工修增
確認所有內容來源正確後,需對原來的內容結構重新調整,確認文意與語句的暢通。
1.重新組織與優化:經過調整的內容可能缺乏連貫性,因此要重新組織內容,確保符合你的論證與邏輯表達風格。
2.加入獨特見解與價值:AI可以收集整理資訊,無法取代屬於人的獨特見解、你的工作歷練與思考模式,必須在你的文章裡加入自我觀點、分析與結論。
3.重視版權與原創:AI生成內容雖不一定直接構成抄襲,極有可能包含對特定來源的直接或間接引用(特別是圖像與影片的生成)。確認張貼或發表前,使用抄襲檢查工具(如Turnitin)進行檢查,確保其引用的正確性。
AI並非是能全盤信賴的內容生成器,它要靠你的主動引導與嚴格監督,對於企劃、內容創作者來說,AI是協作角色。屬於你的獨立思考、批判性與要求細節的態度,才是內容創作者最重要的部份。
推薦閱讀:
你還會想看:
留言
張貼留言